甲醇价格自2008年7月下旬创下历史高点后,便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。伴随着价格的弱势运行,企业平均开工率始终在60%上下徘徊,微利或亏损企业不断增多。但记者在近期走访多家甲醇生产商后发现,随着有利因素的增多,甲醇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,当前正在走出低谷,或将迎来缓慢攀升的大牛行情。
产能过剩有效缓解
目前国内甲醇产能约5200万吨/年。其中,1000万吨/年天然气制甲醇产能,因气源紧张难以正常发挥。今年7月国家上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后,化工用天然气价格大多超过2元/立方米,吨甲醇综合成本超过2500元。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,迫使更多气头甲醇企业减产或停产。据记者了解,目前仅有10家气头甲醇企业维持正常生产,合计产能约500万吨/年,其余装置基本闲置。1100万吨/年联醇产能,因化肥价格持续走低,减产、停产企业有增无减,真正发挥的产能不超过500万吨/年。900万吨/年的焦炉煤气制甲醇虽然最具成本优势,但受焦炭装置开工率不高拖累供气不足,产能最多只能发挥70%。
这样一来,即便以无烟煤及烟煤为原料的甲醇装置全部满负荷生产,国内甲醇有效产能也不过3730万吨/年。算上今年已经或将要投产的约450万吨/年新增产能,到2013年年底,全国甲醇有效产能不足4200万吨/年。2012年,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3622万吨,扣除进口的500万吨,国内甲醇实际产量3122万吨。预计2013年,国内甲醇表观消费量将攀升至3950万吨。假如进口甲醇量增至550万吨,则国内甲醇产量有望突破3400万吨。
新兴应用拉动需求
经过近5年的培育和发展,甲醇燃料、甲醇制烯烃、DMM3-8(聚甲氧基二甲醚)等新兴市场在技术、市场规模上都有重大突破,正成为拉动甲醇行业稳健发展的新引擎。
甲醇制烯烃方面,目前国内建成投产的装置共5套,合计产能238万吨/年,按平均85%负荷计算,年可消耗甲醇607万吨。2013—2014年,还将有6套装置合计300万吨/年产能投产,按平均40%运转率计算,新增甲醇需求量360万吨。另据记者统计,2015~2018年底,中国还将新增甲醇制烯烃产能662万吨/年。到
2019年,仅甲醇制烯烃领域消耗的甲醇就将达到3600万吨。
甲醇燃料方面,虽然民用燃料二甲醚及车用甲醇燃料的推广并不顺利,但根据近几年相关跟踪统计,国内每年消费的二甲醚均超过300万吨,相当于消费了450万吨左右甲醇;车用燃料领域每年消耗的甲醇也超过300万吨。
据了解,业内普遍关注的二甲醚掺烧标准将于年内或明年一季度出台,届时二甲醚作为民用替代燃料的合法性将得到最终确认,从而增加对甲醇的需求。车用甲醇燃料方面,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试点推广M35以下低比例甲醇汽油。工信部确定的山西、陕西、上海3省市高比例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也已经全面实质性启动,之后还将确定第二批、第三批试点省市。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以及甲醇汽油加注站的增多,车用甲醇的推广正逐渐由点到面铺开,区域性连片推广格局曰渐形成,车用燃料对甲醇的消费量正在增加。
此外,DMM3-8也正成为一条新兴的甲醇消费途径。目前,万吨级工业化中试装置已经建成并成功投运,有望在朱来3~5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。以我国目前年消耗柴油1.5亿吨计算,届时,哪怕只有1/3的柴油中添加15%DMM3-8,每年消耗的甲醇也将超过1100万吨。
进口影响日益减弱
近几年,国内甲醇市场持续低迷,除自身产能过剩外,与大量低价进口甲醇的冲击不无关系。但由于近来国内产品原料煤价格下跌以及国外产品原料气价格上升,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正在消失。国内煤炭价格自2012年5月下跌以来,已经使煤头甲醇企业制造成本每吨骤降400多元。同时,中东等地油田伴生气价格稳步提高,如果加上到达中国港口的装卸、仓储及通关检验费用,其甲醇综合成本与国内大型烟煤甲醇企业相差无几。况且,由于担心中国采取进一步的反倾销措施,相关国家不敢贸然大量向中国低价倾销甲醇。另外,国外已有企业拟建甲醇制烯烃装置。因此,今后几年,进口甲醇增量将十分有限,对国内甲醇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将日益减弱。
综合分析,虽然目前我国甲醇产能严重过剩,但随着新消费领域的形成及进口冲击的减弱,供大于求矛盾将逐步改观。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下跌筑底后,甲
醇市场有望走出持续时间较长的慢牛行情,行业景气度及企业盈利能力也将稳步提高。